1.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什么年代的人?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时间?

2.《爱的教育》作品简介加作者简介

3.《远离尘嚣·哈代》原文|读后感|赏析

4.巴尔干经典旅游景点介绍 巴尔干地区在哪里

5.星期四哪些朋友来到了里恩科家

博尔德游记攻略_博尔德河

作者简介

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写作背景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写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最早发表与1886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曾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书中每个人物皆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没有骗人的宗教式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人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这本书,都是写的一些平凡的小事。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貌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如老师、校长、卖柴人、母亲等,这些人都具有爱心。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是一本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

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确:他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所希望感染小读者的美好感情和思想送进小读者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警钟和终身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帮助、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等等。书中塑造了形形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但每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作者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的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有益与社会的公民。

本书以人性善为基点,宣扬的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出于统治者的意图和需要,为某一政治目的服务,把宣传当作一种政治的游戏的手段,更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

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什么年代的人?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时间?

作品简介

《爱的教育》又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阿米琪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原名Cuore,翻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9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与纸上,动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了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

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学习范本。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埃·德阿米琪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埃·德阿米琪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与病殁于Bordighera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爱的教育》作品简介加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那丽莎·米勒。她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托尔奎市,她父亲是个英籍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在她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她获得的文化素养完全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她母亲是个思想开放的女性,很喜欢文学,她把女儿留在身边,常常给她谈世界文学名著,并帮助女儿汲取文学的营养。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后来回忆:“我最初读的是狄更斯的小说,是狄更斯哺育我长大的,狄更斯对我喜爱上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艰难时世》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书,我还喜欢奥斯汀的作品,最不喜欢的作家是萨克雷。”在当时的英国,女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校,阿加莎·克里斯蒂文学素养的提高正是得益于读书。

克里斯蒂年轻时曾在巴黎学过音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她在24岁那年.与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上校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从而有机会接触并认识各种毒药的药性,因而奠定了日后小说中对于药性运用的基础。从前线回来后,她开始了写作生活。其实她在少年时,曾受到母亲的鼓励,写过一篇短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但激起了她的创作欲。她曾和她的姐姐打过赌,她“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克里斯蒂最早的创作是诗歌,也写过剧本,那是一出写**的戏,后来又写了一部长篇。她最初写的东西情节比较沉闷,自己也不愿再读第二遍。这样摸索了好几年,她一边读书一边写作,慢慢地喜爱上了侦探小说。是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打开了她的思路与视野,福尔摩斯成了她心中的英雄。她模仿柯南道尔的写法,在她30岁那年,写出了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克里斯蒂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塑造了一个侦探,一个外形与性格截然不同于福尔摩斯的艺术典型——波洛。波洛是个比利时人,矮个子,有翘起的弯胡须,其貌不扬,有特殊的洁癖,头脑里面有许多个“小小的灰色细胞”——所谓推理因子。据克里斯蒂自述,波洛是以她家乡的一个比利时流浪汉为模特的。福尔摩斯擅长格斗,波洛却不会武功,他破案靠的是用脑子。福尔摩斯身旁有个华生医生作助手,衬托波格的则是一个高个子的黑斯廷斯上尉。黑斯廷斯的思维方式总是比波洛慢半拍,从而显出波洛敏锐的判断能力,两人合作相当合拍,这对搭档很富有戏剧色彩。

最初,《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命运如同《血字的研究》,出版商对这部小说毫无兴趣,先后被6家出版社退稿。有一家出版社把稿子放在抽屉里搁了整整9个月,令克里斯蒂愁上眉梢。此书最终在1920年由约翰·莱恩出版社出版,印了2000册,所得稿酬与《血字的研究》相同,仅25英镑。

但这部小说的出版,给克里斯蒂打了一针兴奋剂。她又写出了五六部侦探小说,其中两部仍以波洛为主角,出版后未引起轰动;另一部小说《褐衣男子》发表后受到好评,但书中并没有出现大侦探波洛。到了1926年,克里斯蒂写出了《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阿克洛谋杀案》),这才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写英国农村的一个有钱的绅士,被人割断喉咙死在书房中,报案人请波洛来侦破案子。克里斯蒂在小说中采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来叙述这个曲折迷离的案件,从而获得了英国读者的欢迎,阿加莎·克里斯蒂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走红作家。

在克里斯蒂作品走红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些有关她个人生活的奇怪的事。首先是她母亲去世,接着是她丈夫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上校有了一个名叫蒂莎·尼尔的情人并决定与她离婚,这两件事给她很大打击,给她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克里斯蒂突然失踪了,英国警方为此出动了500名警探,带上警犬,加上飞机,在灌木丛林中进行大规模的搜索。电台也报道了英国走红女作家克里斯蒂神秘失踪的消息,此事还引起了柯南道尔的关注。柯南道尔也参与了调查,并预言:“克里斯蒂决不可能自杀,我相信她在一个月内会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果然,在她失踪后的第12天,警方终于在著名旅游胜地哈罗门酒店找到了她。克里斯蒂当时用的化名是“蒂莎·尼尔”(是她丈夫情人的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后来解释,这因为她当时患有失忆症。经过半年的疗养,她才恢复了健康。

1928年,阿加莎·克里斯蒂与丈夫正式离婚,结束了她14年的婚姻生活,但她写作时仍以克里斯蒂为笔名。两年后,她在考古活动时结识了比她年轻的麦克思·马洛文教授,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人情网,不久便喜结良缘。他俩婚后常常去中东考察古迹,这桩婚姻安定了克里斯蒂的心境;那浪漫的旅行,也为女作家写出异国情调的侦探小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鸽群中的猫》等等就以此为背景。

据阿加莎·克里斯蒂自述:“第二次婚姻是相当美满的,不仅让我鼓起了生活的信心,也使我把整个身心投人到写作之中。”不久,她就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牧师住宅凶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十个小黑人》(又译《无人生还》)、《捕鼠器》、《沉默的证人》、《幕》等作品。每部作品都引起了读者狂热的欢迎,书中的人物波洛,继福尔摩斯之后成为第二个世界级的大侦探。

克里斯蒂的写作速度十分惊人,虽然她不擅长用打字机打字(只会用三个手指打字),但她写一部20万字的小说,只用两个月时间。她喜欢躺在浴缸里边吃苹果边构思小说,一旦构思成熟,落笔飞快。她说:“我写书的第一步工作是先构思故事的框架,这事一直令人担心,直到把它写出来我才能安下心来。”她一生中写了70部侦探小说,还有14个剧本与20个短篇,以及6部爱情长篇小说,2本儿童读物。可以说是一个多产优质的作家。她在英国的文学地位,大大超过了柯南道尔。她在66岁那年,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克里斯蒂迷”,英国女王玛丽也把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作为一种最好的享受。在玛丽女王80岁生日时,英国BBC电台为女王祝寿,记者问女王喜爱什么节目,玛丽女王指定要播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来自上流社会的嘉奖和鼓励大大提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知名度,她的侦探名剧《捕鼠器》在英国舞台连演30年至今不衰,创造了戏剧史上长演不衰的记录。她的作品被译成103国文字,在157个国家出版。据1988年统计,总印数达4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图书,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书前三名。

197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下她最后的一部小说《幕》,让大侦探波洛在书中死去,这使众多读者大为惊叹。翌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国沃林福特平静地与世长辞,她活了85岁。她的第二任丈夫马洛文教授因其学术成就被封为爵士,为此克里斯蒂也成了爵士夫人。但她本人在1971年就曾荣获女爵士封号。她因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这些殊荣超过了柯南道尔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名声之大实在不亚于英国同时代任何一个纯文学小说家。

她在晚年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动笔写了一部自传。《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是一本文笔相当优美的传记文学。自传为读者了解这位“侦探女王”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成为侦探小说史上的重要文献。她的生平事迹,已拍成传记片《阿加莎》。她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

创作年表

[编辑本段]

侦探小说

主角代码:

P = Hercule Poirot 大侦探波洛(又译作普瓦罗)

H = Hastings 波洛的忠实伙伴黑斯廷斯

J = Japp 苏格兰场的杰普探长

L = Miss Lemon 波洛的秘书李蒙**

O = Ariadne Oliver 波洛的好友作家奥立弗太太

M = Jane Marple 另一位主角马普尔**

T = Tommy & Tuppence Beresford 汤米和杜本丝夫妇

其他主角:C = Craddock,Q = Harley Quin,Y = Parker Pyne,B = Superintendant Battle,R = Johnny

中文书名 英文书名(斜杠后是美国版书名) 出版时间 主角

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斯泰尔斯庄园奇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 1920 (PHJ)

暗藏杀机(年轻冒险家)The Secret Adversary 1922 T

高尔夫球场的疑云PH Murder on the Links 1923

褐衣男子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1924 R

首相案(短篇)Poirot Investigates 1924 PH

名苑猎凶(烟囱大厦之谜)The Secret of Chimneys 1925 B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1926 P

四大魔头(四巨头)(贵州出版社未包括)The Big Four 1927 PH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1928 P

七面钟之谜The Seven Dials Myster 1929 B

犯罪团伙(短篇)Partners in Crime 1929 T

神秘的奎恩先生(短篇)The Mysterious Mr. Quin 1930 Q

寓所迷案 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 1930 M

斯塔福特疑案(神秘的西塔福特)The Sittaford Mystery / Murder at Hazelmoor 1931

悬崖山庄奇案(海滨古宅疑云、古屋疑云)Peril at End House 1932 PHJ

死亡草(短篇)The Thirteen Problems / The Tuesday Club Murders 1932 M

死亡之犬(短篇)The Hound of Death 1933

人性记录(埃奇威尔爵士之死、不祥宴会)Lord Edgware Dies/Thirteen at Dinner 1933 PHJ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urder on the Calais Coach 1934 P

金色的机遇(短篇)The Listerdale Mystery 1934

惊险的浪漫(短篇)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 Mr. Parker Pyne Detective 1934 YLO

悬崖上的谋杀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 The Boomerang Clue (?) 1934

三幕悲剧 Three 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1935 P

云中奇案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1935 PJ

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1936 PHJ

牌中牌(底牌)Cards on the Table 1936 POBR

古墓之谜(美索布达米亚谋杀案)Murder in Mesopotamia 1936 P

哑证人(沉默的证人)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1937 PH

尼罗河上的惨案(尼罗河谋杀案) Death on the Nile 1937 PR

幽巷谋杀案(短篇)Murder in the Mews / Dead Man's Mirror 1937 P

死亡约会Appointment with Death 1938 P

波洛圣诞探案记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1938 P

无人生还(孤岛奇案、十个印第安小孩)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Ten Little Indians/Niggers 1939

不难 Murder Is Easy / Easy to Kill 1939 B

短篇集(与其他短篇集重复,不收录) v / The Regatta Mystery and Other Stories 1939

H庄园的一次午餐Sad Cypress 1940 P

牙医谋杀案"One, Two, 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 An Overdose of death 1940 PJ

阳光下的罪恶(艳阳下的谋杀案)Evil Under the Sun 1941 P

桑苏西来客(谍海) N or M? 1941 T

藏书室女尸之谜(玛帕尔**、书房女尸)The Body in the Library 1942 M

啤酒谋杀案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 1943 P

平静小镇的罪恶(魔手)The Moving Finger 1943 M

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零时)Towards Zero 1944 B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 1945

死的怀念(万灵节之死)Sparkling Cyanide / Remembered Death 1945 R

空幻之屋The Hollow / Murder After Hours 1946 P

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短篇)The Labours of Hercules / The Labors of Hercules 1947 P

遗产风波(涨潮时节)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1948 P

短篇集(与其他短篇集重复,不收录)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nd Other Stories 1948 P

怪屋(畸形屋)Crooked House 1949

谋杀启事 A Murder Is Announced 1950 MC

三个瞎老鼠(短篇)(贵州出版社未包括)Three Blind Mice and Other Stories 1950 v

他们来到巴格达They Came to Baghdad 1951

短篇集(与其他短篇集重复,不收录)The Under Dog and Other Stories 1951 P

清洁女工之死(清洁妇命案)Mrs. McGinty's Dead 1952 PO

庄园迷案(镜子魔术)They Do It with Mirrors / Murder with Mirrors 1952 M

葬礼之后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 1953 P

黑麦奇案A Pocket Full of Rye 1953 M

目的地不明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 1954

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国际学舍谋杀案)Hickory Dickory Dock / Hickory Dickory Death 1955 PL

古宅迷踪(假戏成真)Dead Man's Folly 1956 POL

命案目睹记4.50 from Paddington / What Mrs. McGillicuddy Saw 1957 MC

奉命谋杀(无妄之灾)Ordeal by Innocence 1958

校园疑云(鸽群中的猫Cat Among the Pigeons ) 1959 P

雪地上的女尸(短篇)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 1960 v

白马酒店The Pale Horse 1961 O

短篇集(与其他短篇集重复,不收录)Double Sin and Other Stories 1961

迟来的报复(破镜谋杀案)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 The Mirror Crack'd 1962 MC

怪钟疑案(钟)The Clocks 1963 P

加勒比海之谜A Caribbean Mystery 1964 M

伯特伦旅馆之谜(柏翠门旅馆之谜)At Bertram's Hotel 1965 M

公寓女郎(第三个女郎)Third Girl 1966 POL

长夜(此夜绵绵)Endless Night 1967

煦阳岭的疑云(拇指一竖)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1968 T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Hallowe'en Party 1969 PO

天涯过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 1970

复仇女神Nemesis 1971 M

短篇集(与其他短篇集重复,不收录)The Golden Ball and Other Stories 1971

旧罪的阴影(悬崖迷案)Elephants Can Remember 1972 POL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 1973 T

蒙面女人(短篇)Poirot's Early Cases 1974 P

帷幕(幕、波洛/白罗的最后一案)Curtain: Poirot's Last Case 1975 PH

神秘的别墅(沉睡的谋杀案、死灰复燃)Sleeping Murder 1976 M

马普尔**探案(短篇)Miss Marple's Final Cases 1979 M

神秘的第三者(短篇)Problem at Pollensa Bay 1992 V

其他作品:

捕鼠器剧本选集 1993 The Mousetrap and Selected Plays

原告的证人剧本选集 1993 Witness for the Prosection and Selected Plays

残光夜影(短篇) 1997 While the Light Lasts

五彩茶具及其他(短篇集) 1997 The Harlequin Tea Set and Other Stories

情牵叙利亚(游记) 1946 Come Tell Me How You Live

自传 1977 An Autobiography

书虫《神秘女人:阿加莎·克里斯蒂》

《远离尘嚣·哈代》原文|读后感|赏析

爱的教育》简介

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该书问世后百余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连环画、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曾参加解放意大利的战斗。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发表特写、报道、短篇小说,后汇集为《军营生活》出版。他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向意大利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

巴尔干经典旅游景点介绍 巴尔干地区在哪里

作品提要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田园牧歌式的封建宗法制社会急剧瓦解,恬静的乡村生活已不那么平静了。勤劳朴实的加布里埃尔在趋于赤贫的情况下爱上了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并做了她的羊倌。可是轻佻的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一个唐璜式的浪荡不羁人物特罗伊。特罗伊曾引诱过一位天真无邪的姑娘芳妮,后来又抛弃她与巴丝谢芭结了婚。另一个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像疯了似的爱着曾“引诱”过他的巴丝谢芭,后来他杀死了特罗伊,陷入精神错乱,被判终身监禁。最后巴丝谢芭与对她忠心耿耿的加布里埃尔结了婚。

作品选录

第二十四章 同一个夜晚——冷杉林

不再雇用管家之后,巴丝谢芭自愿承担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工作,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就是在睡觉之前在家宅里转一圈,看看是否一切都没有差错,可以安然过夜。每天晚上加布里埃尔差不多总是走在她的前头,首先巡视一番,像是一个特别任命的管事那样,仔细地照看她所要照看的一切。可是对这种体贴入微的忠忱,他的女主人几乎没有觉察到,即使是略知一二,也没有对它们予以感谢和报答。女人对于男人的负心可以无休止地哭哭啼啼,但是,男人的始终不渝似乎只能招来她们的冷落怠慢。

由于巡视最好在不被人看见的情况下进行,她手中常常提着一盏遮光灯,并且不时带着城市警察的那种冷静沉着把灯罩拧开,查看每一个角落。这种冷静与其说是由于她对可能碰到危险无所畏惧,倒不如说是她根本就没有疑心会有什么危险;她所能估计到的最糟糕的情况, 无非是一匹马没拴好,家禽没有全部上窝,或哪扇门没有关上。

今天夜晚,她像往常一样检查了屋内,到放牧围场上去转了一遭。在这里,打破一派沉寂的唯一的动静是许多牲口的不慌不忙的嚼料声,以及那些看不见的鼻子打出的响亮的喷鼻声,最后,它们成了一片鼾声和喘息声,就像慢慢抽动着的风箱。随后,嚼料声又会重新响起,这时,眼睛在生动的想象力的帮助下也许能分辨出一些浅粉色的鼻孔,它们的形状像一个个黑洞洞,表面滑腻腻、湿乎乎的,对它们不习惯的时候,摸上去是不会感到舒服的;它们的鼻孔下面是嘴,在舌头够得着的时候,它们特别爱追着去舔巴丝谢芭的衣服那松散的下摆。在每一头牲口的嘴和鼻子的上方,目力比较敏锐的人能看见棕色的额头和两只凝神而视但却并无敌意的眼睛;再往上看,那就是一对白晃晃的、像是两弯初升的新月一样的犄角了;它们偶尔发出沉闷的“哞!哞!”声,不容置疑地对人表明这是一群品种优良的母牛;它们蹄色洁白,体型健美,生龙活虎,身带花斑,两眼闪闪有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特点,它们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巴丝谢芭的挤奶场里的体面的母牛。

她返回房子时所走的路要穿过一片栽种不久的尖顶的冷杉林,那是为了保护房屋不受北风的吹袭而在几年前栽下的。由于头顶上的树叶纵横交错,密密层层,因此,在林子里正午光线幽暗;午后暮色苍苍;黄昏黑得像深夜,深夜则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像是埃及的第九次天灾。如果要形容一下这个地方的话,可以把它称为一座巨大而又低矮的天然形成的大厅,生机盎然的树木像细长的柱子支撑着毛茸茸的顶棚,地上覆盖着由枯死的小穗和发霉的球果所组成的暗褐色的柔软的地毯,上面点缀着一丛一簇的草叶。

尽管这条小路始终是这种夜间“散步”的最令人伤脑筋的地段,但是,她对危险的畏惧还没有严重到使她在步出屋门之前非要去找个伴儿不可的地步。巴丝谢芭蹑手蹑脚地在林中走着,似乎听见小路的另一端有向她走来的脚步声。那肯定是一阵沙沙的脚步声。她的脚步立时就变得像雪花落地那样轻了。她想起这是一条人人皆走的小路,来人也许是某个回家转的村民,于是便放下心来;但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将在归途的最黑暗的地段和来人相逢,她又感到懊悔不已,即使这情况只是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

那脚步声向前走着,愈来愈近了,就在一个身影正要擦身而过的时候,有个东西挂住了她的裙子,并且硬把它往地面上拉。这出人意料的一扯几乎使她跌倒在地。在站定身来的时候,她触到了温暖的衣服和扣子。

“天哪,真吓人!”一个男人的声音说道,他比她大约高出一英尺。“老弟,我碰伤你了吗?”

“没有。”巴丝谢芭答道,试图缩回身子。

“我想,咱们大概让什么东西缠在一起了。”

“是的。”

“你是个女的吗?”

“是的。”

“我想我该说是位**吧。”

“那没关系。”

“我是个男的。”

“哦!”

巴丝谢芭又轻轻地拉着裙子,但是无济于事。

“你提的是一盏带遮光罩的灯吗?我想是吧。”那男人说道。

“是的。”

“要是你允许的话,我把灯罩打开,好把你松开。”

一只手抓住了那灯,遮光门被打开了,光线从禁锢它们的地方闪了出来,巴丝谢芭吃惊地注意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

她绊住的那个男人穿着鲜艳的红军装,黄铜扣闪闪发光。他是个当兵的。他的面貌在一片漆黑中突然出现,就像沉寂中骤然响起了嘹亮的号声。此时,一直守护着这个地方的黑暗之神顿然消失了,这与其说是因为灯光,毋宁说是因为那被灯光所照亮的身材和面貌。展现在眼前的这一位比之她原来认为会看到的某个衣着灰暗的不逞之徒有天壤之别,以至使她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变化。

情况马上就弄明白了,那个当兵的马刺缠住了她裙子的饰边。他向她的脸看了一眼。

“**,我马上就把你松开。”他带着一种刚刚拿出来的殷勤劲儿说道。

“哦,不用了——我自己能松开,谢谢你。”她急忙答道,俯下身去松那马刺。

要松开马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在那片刻的工夫里,马刺上的齿轮已经死死地绞进了饰带中,要松开恐怕是件颇费时间的事。

他也弯下腰去,那盏灯放在他们之间的地面上,从开口处射出的亮光在杉树的针叶和又长又湿的草叶之间闪动着,像是一只巨大的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向上的光线射到了他们的脸上,把这男人和女人那庞大的身影映满了半个林子,那黑黝黝的影子投到树干上,被扭歪变形,渐次消失了。

在她抬起眼睛的瞬间,他紧紧地盯着她的双眼;巴丝谢芭又低下了头,他的凝视太强烈了,她的眼睛受不了这种毫不掩饰的注视。但是,她已经用眼睛的余光注意到他是一个年轻而身材颀长的人,他的袖子上有三道人字形的衔花。

巴丝谢芭又扯了起来。

“**,你成俘虏啦;不顾实际情况可不行呀,”那军人干巴巴地说道,“要是你这么着急的话,我就非把你的衣服割开不可了。”

“好吧——就割开吧!”她无可奈何地喊道。

“要是你能等一等的话,就没必要割开了。”他从那小齿轮上解下了一段饰带。她把自己的手缩了回来,但是,不知是出于无意还是有心,他的手碰到了她的手。巴丝谢芭感到了恼火;她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继续解着,然而,解来解去,似乎没完没了。她又看了他一眼。

“谢谢你使我有幸看到了一张这样漂亮的脸!” 那年轻的中士毫无虚文缛节地说道。

她窘得满脸绯红。“那是无意的。” 她生硬地答道,而且尽可能摆出了处于这种被束缚的地位时所能摆出的尊严——这种尊严委实少得可怜了。

“**,你说话这么直来直去,我就更喜欢你了。”他说。

“我真希望你根本没闯到这儿来,硬让我看到你, 那我才高兴呢!” 她又扯了起来,她的衣服的褶裥像小人国里的滑膛枪似的裂开了。

“我活该让你用这种话来惩罚我。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位漂亮而本分的姑娘对和她父亲性别相同的人如此反感呢?”

“请赶你的路吧。”

“怎么,美人儿,把你拖在我的身后吗?好哇,不过你看好了;我可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结子呢!”

“哦,你真不要脸;为了把我留在这儿,你故意把它缠得更紧了——你就是这么干的!”

“说实在的,我可没这个意思。” 那中士说道,眼睛里闪着快活的光芒。

“你就是这么干的!” 她火冒三丈地喊道,“我非要把它解开不可。现在让我来!”

“当然可以,**;我可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他接着叹了口气,这一叹调皮之极,但又不失为一声地道的叹息,“见到了美人,真是谢天谢地,尽管它是像给狗扔骨头似的赏赐给我的。可惜好景不长喽!”

她紧闭双唇,决心保持沉默。

巴丝谢芭的心里在盘算着她是否使足力气拼命一扯,把自己挣脱出来,即使是冒把裙子拉断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可是,这想法太可怕了。这就是吃晚饭时她穿着的那身极有气派的衣服,也是她所有的衣服中最好的一身。哪一个处在巴丝谢芭这样地位的并非天生羞怯的女人,在仆人们能听到她的喊声的情况下会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从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士兵身边逃之夭夭呢?

“妙极了; 我看用不了一会儿就能解开的。”她那位冷静的朋友说道。

“这种玩笑真叫人恼火,而且——而且——”

“别说得太狠心了!”

“——这是对我的侮辱!”

“这是为了使我能得到向一位如此迷人的女子道歉的愉快,**,我马上就可以向你致以最恭顺的歉意。”他说着,深深地鞠了一躬。

巴丝谢芭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我这辈子见过许多女人,”那年轻人仔细地审视着她那低下去的头,若有所思地继续小声说道,“ 可是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漂亮的女人。这话听不听由你,听了是生气还是高兴也由你,我是不在乎的。”

“那么,你是谁?谁能这样藐视别人的看法呢?”

“不是生人。我是特罗伊中士。我就住在这个地方——嘿!你瞧,终于解开了。你那巧手干得比我的手还要着急。我倒希望结子摞结子,没法解开就好了!”

这真是越来越糟糕了。她开始移步,他也同样起步了。怎么才能体体面面地离开他呢?现在这成了一件使她伤脑筋的事了。她手里提着灯,侧着身子一寸一寸地挪着,直到他那红色的外套消失了。

“啊,美人儿,再见啦!” 他说道。

她没回答,在挪了二三十码之后,她一转身,跑进门去了。

丽蒂刚回房休息。在巴丝谢芭上楼回她自己的房间时,她把那姑娘的房门推开了一两英寸,气喘吁吁地说道:

“丽蒂,村里有个当兵的吗——有个什么中士吗?——一个挺有气派的中士,长得很好看——穿着带蓝边的红军装。”

“没有,**……我说,没有;不过,也可能是特罗伊中士休假在家,尽管我还没见到他。他们团驻扎在卡斯特桥市的时候,他就到这儿来休过一回假。”

“对了;就是这个名字。他长着一撇八字胡——不是络腮胡子也不是山羊胡子吧?”

“对。”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噢!**——说起这个名字都叫人脸红——一个花花太岁!可是,我知道他是个又机灵又英俊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像一个乡下绅士那样发迹的。可他真是 *** 啊!他名义上是个医生的儿子,这就很了不起了;可实际上他是个伯爵的儿子呀!”

“那就更了不起了。真想不到!是真的吗?”

“是的。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卡斯特桥中等学校上过好多年学呢。他在那里学过各种语言;听说他能用速记把中文记下来;可是我不敢保证,因为这不过是传说而已。不过,他的天才被荒废了,他应征当了兵;但即使这样,他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升了个中士。啊!出身高贵真是洪福齐天呀;有贵族血统就是在行伍里也会出类拔萃。他真的回家了吗,**?”

“我相信是这样的。晚安,丽蒂。”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快快活活的穿裙子的女人怎么能没完没了地生这个男人的气呢?在有的场合下,像巴丝谢芭这样的姑娘是可以容忍许许多多的荒唐行为的。这种场合常常是在她们想要受人赞扬的时候;有时是在她们想要被人支配的时候;在她们不想胡闹的时候,这样的场合就极其难得了。刚才,支配着巴丝谢芭的是第一种感情,多少掺杂着点儿第二种感情。此外,由于偶然或出于恶作剧,这位英俊的、显然见过大世面的陌生的大兵在此以前就已经颇使一些人感兴趣了。

因此,她也拿不准他到底是否侮辱了她。

“真是怪事!”她最后在自己的房间里对自己喊道,“没有比我做过的事更糟的了——居然从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身边偷偷摸摸地溜走了!”显然,现在她并不认为他对她容貌的那番恬不知耻的赞美是一种侮辱了。

博尔德伍德从来也没有对她说过她是个美人,这就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疏忽。

(陈亦君、曾胡译)

注释:

见《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由于埃及人拒绝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因而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九次天灾分别为: 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

见英国作家约翰·斯威夫特(1667—1745)的小说《格列弗游记》。

赏析

时代在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人类不得不与一些尽管旧却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世界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的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旧的“樱桃园”的就地消失……

就像契诃夫怀念那一片“樱桃园”一样,哈代是原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他热爱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农民。然而它又注定要看到先辈的信念和欲望在他的眼前粉碎,他眼睁睁地看到了他家乡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侵蚀下一天天瓦解,目睹了发生在威塞克斯故乡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惨剧;他十分同情劳动者遭受的深重灾难,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悲伤。可是时代前进的脚步永远无法逆转!

“远离尘嚣”——这是哈代借托格雷的《墓畔哀歌》发出的悲叹,无助又无奈!

“一定是乔治·艾略特,要么便是艾略特遇上了敌手。”亨利·詹姆斯猜测。

“该书的唯一缺点是读者怀疑哈代先生有意无意地模仿艾略特的风格,否则他能写得更出色。”《泰晤士报》评论说。

尽管也有人开始怀疑哈代小说里某些情节的不真实,但当时评论界普遍赞誉他关于农村的描写。在英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一直受到忽视,正是哈代用自己的创作开辟了这一领域。“正像狄更斯为城市写作一样,哈代先生似乎是为农村而写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鸡犬相闻……怡然自乐”,这样如诗如歌的田园生活是中国诗人陶渊明所梦想的。在哈代的心里,也有一个美丽的“桃花源”——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在这儿,残存着古代巨石建筑遗迹,拥有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保存着浓郁的宗法制社会风习,在老百姓中间流行着迷信与命运观念。那一片土地上的高原、沟壑、丘陵、草地……神秘可怖却也雄奇美丽。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 那群可爱的牧羊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他们的淳朴率真及孩子气般的顽皮,诚实与可爱……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奥克是一个勤劳朴实的牧人,他在幽静秀美的山水中,放牧羊群,弄笛、消遣,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正当他沉浸在爱情金色的晨曦中悠然自得时,他的羊群突然在一个晚上误入迷途,摔死在悬崖之壁。这场出乎意料的灾难使他沦为一个漂泊的农人。加布里埃尔真诚地爱着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默默忍受女主人对他的无礼傲慢,因为在感情上他早已与她难舍难分。他是属于那种情感温和、深厚、笃实的人,把爱人理想化了。当巴丝谢芭拒绝了他的求爱之后,他就收起了那份爱并把它珍藏在心底。在巴丝谢芭由于上当受骗错嫁了特罗伊后,加布里埃尔一如既往地关心她,帮助她治理农场。虽然加布里埃尔为一再受到巴丝谢芭的冷遇而失望过,但他就是这样在迷惘中追求一种徒劳无望的爱情。

巴丝谢芭一开始只是一个任性、娇生惯养但不算凶恶的姑娘。她成为农场的主人之后方以有产者自居,开始变得傲慢、势利起来。她爱慕虚荣,迷恋上流社会,企图跻身其中。她把特罗伊虚伪的爱情、上流社会的风度看得高于一切,从而掉进被愚弄的陷阱,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加布里埃尔的善良与真诚感动了她,使她很快从迷梦中惊醒,重新获得爱情。难怪评论家认为:“巴丝谢芭是通过不幸的痛苦,从一个自负和自私的姑娘发展为一个明智和令人同情的女人。”

博尔德伍德——“人格分裂者”的典型,是一位年近40岁的小庄园主,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性情冷漠,不苟言笑,生活呆板。年轻时被一个心爱的女人抛弃后,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人尊重、超乎凡俗、对所有女人不屑一顾的“理想自我”,从而获得心理的补偿。然而,当巴丝谢芭有感于他对她容貌的无动于衷,在情人节寄给他一张“跟我结婚”的卡片逗弄他时,博尔德伍德平静、呆板的生活被打破了,郁结长久的欲望突破了自设的防线。博尔德伍德后来在疯狂中开枪打死溺水后复归的特罗伊,然后投案自首。之后,人们在他家一个上了锁的柜子里发现了他收集的一些不寻常的物品: 尚未缝制的女装衣片、两个皮手笼、一个装有手镯或戒指的珠宝盒等等,每一包都用签条标上了“巴丝谢芭·博尔德伍德”的字样。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恋物癖和对巴丝谢芭强烈的单相思。随着偶像的消失(巴丝谢芭拒绝了他),他整个生命便走向了毁灭。他置身于外在的压力、本能的冲动、理想自我的经营等多重力量的分裂之中,不知所措,无能为力!

在小说中,特罗伊是以“疯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的闯入给“远离尘嚣”的威塞克斯社会带来了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他道德败坏,厚颜 *** ,不近人情又庸俗粗陋。他引诱芳妮致使她怀孕,尔后又将其抛弃。他狡诈、阴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必要时他又阿谀谄媚,在动人的仪表后面隐藏着极其丑恶的灵魂。为了得到巴丝谢芭,他不惜屈尊求爱,玩弄手段。他以骑士般的浪漫骗取了巴丝谢芭的爱,但婚后却并不爱她,相反对她冷酷无情。在这里作者是把他作为悲剧的制造者来描写的。由于他的介入,“疯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侵入到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传统的风貌和旧秩序遭到了破坏,使那里的居民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变化。尽管作为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特罗伊在作品中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学已经进入了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宗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取代,但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背景下,青年牧羊人加布里埃尔·奥克经过挫折与磨难,终于与美丽的巴丝谢芭结了婚,这个圆满结局,表明哈代相信来自民间的与大自然接近的劳动者的才干与力量。

一部伟大小说里的人物,正如在舞台上一样,必须各自在真正的意义上演出各自的角色。——农民加布里埃尔,虽然是谦虚而朴实地,却确实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角色。巴丝谢芭、博尔德伍德,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他们都经历了考验。正因如此,我们把这部小说列为当代为数不多的几部伟大小说之一——因为,尽管“远离尘嚣”,哈代先生却看到了: 在周围的植物、石头、溪流之外,在约瑟夫·普尔格拉斯和他那类人的动物一样的生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像牧羊人加布里埃尔那样具有深沉的爱、坚贞的忍受和敢作敢为的人的生活,像巴丝谢芭·埃弗迪恩那样涉过“绝望的深渊”终于来到“景色宜人的山地”的妇女的生活……

(徐普良)

星期四哪些朋友来到了里恩科家

科托尔古城(上)——巴尔干游记(33)

黑山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一个多山国家,东北部与塞尔维亚毗连,东部为科索沃,东南部与阿尔巴尼亚接壤, 西北部与波黑及克罗地亚交界,西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2006年6月独立,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2.2万。尽管它地域面积小,建国时间短,但却拥有高耸的山脉,峡湾般的海滩, 历史 悠久且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镇,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4处是世界遗产。

科托尔(Kotor)是黑山共和国的一个海滨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最南端的海湾科托尔湾边,四周群山环抱,美丽的海滨、连绵的山脉、古老的旧城、绵延的城墙,使科托尔成为一座 历史 悠久的港口城市,黑山著名的 旅游 胜地,科托尔港自然与 历史 文化区1979年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5月22日早餐后,我们从斯库台出发,沿着亚得里亚海滨前行。

中午近13点,我们抵达科托尔,来到古城门前。古城最大的城门是海之门,城门面向科托尔海湾。建于500年前,门楣原是飞狮雕塑,后改成双头鹰,现在则是前南斯拉夫时代的城徽。在城墙拐角处有飞狮的浮雕,飞狮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标志。城徽下方长条石上刻着铁托的语录:“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的”;石匾刻着1944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铁托领导的军队进城的日子。城门内壁上有圣特勒弗和圣伯纳德簇拥着的圣母子浮雕。

走出城门,迎面看到建于16世纪的钟楼,钟楼是科托尔地标性的建筑,始建于1602年,1979年地震后再次重建。

钟楼前的广场为武器广场,因 历史 上这里有个军械库,正中右侧红顶三层楼即是;左侧带阳台的两层楼虽不起眼,但却是威尼斯时代最高行政长官的官邸,称公爵宫,后面为剧场。广场上有不少餐厅、咖啡馆。

巴尔干半岛游记之二:萨格勒布

从泽蒙镇出发到萨格勒布有将近400公里的路程。为了接见总统,动身时已近中午。

克罗地亚的入境政策比塞尔维亚严格得多,边检也蛮认真的样子,颇耽误了一点时间,赶到预订的民宿已经下午四点多了。

一路舟车劳顿,晚餐本打算在住处随便凑合一下。意外发现民宿楼下的EL TORO餐吧即是一家颇有名气的食肆,稍事修整之后便来尝尝克罗地亚美食。

餐厅门外的摆设颇有古风,内饰却很现代。次日游览之后,发现古今混搭恰如这座城市的风格。

当然,对于饥肠辘辘的我们,重点是食物。

虽然萨格勒布并不靠海,但作为巴尔干半岛海岸线最长的国家,海鲜显然是更为流行的食物。菜品卖相味道俱佳,再配上一杯鸡尾酒,不亦快哉。

萨格勒布的游览区集中在旧城,我们从圣母升天大教堂开始。

这幢哥特式建筑极尽宏伟华丽,近千年的历史中虽几经战争、地震损毁,都一次次被重修,至今仍是这座城市无可争议的地标。

我很喜欢教堂外斑驳的石墙上那个停摆的时钟:据说它原本在教堂顶端的钟楼里,1880年萨格勒布大地震后被从瓦砾堆中挖掘出来安装到现在的位置。大钟显示的时间凝固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七点零三分。

教堂内部陈列了许多圣徒雕像,最特别的是教皇保罗二世封圣的斯特皮纳茨大主教(Alojzije Stepinac)灵柩,他的遗骸被装在等身瓷像中,安放在一座水晶棺中。

参观的时候,刚刚拍了一张花窗的照片就发现有位女士在制止大家拍照,于是便入乡随俗了。

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对面便是热闹非凡的多拉茨市场,几步路的距离仿佛从神界回到了人间。

市场里以卖瓜果蔬菜为主,也有一些卖花和旅游纪念品的。档主们显然见惯了游客,在多种语言中切换自如,甚至会偶尔飙出一句中文。

穿过多拉茨市场拾阶而下,很快来到耶拉契奇总督广场,这里是萨格勒布真正的市中心。

耶拉契奇总督的雕像占据着广场正中的位置,他是19世纪率领克罗地亚脱离奥匈帝国的民族英雄。

广场的西侧是上山的缆车站。缆车运行距离很短,几乎是刚上车就下来了。买票时没搞清楚地理环境,买了双程票,上去之后才发现游览路线是从另一侧步行下山,白白浪费了一程车票。

上到山顶首先见到的是这个碉堡般的建筑,不知道开平碉楼的设计灵感是不是来源于此。听旁边一位带团的香港导游讲,90年代克罗地亚战争时,克军的前敌指挥所便设在这里。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下城区,摩登与古老的建筑掺杂在一起,显得有些凌乱。

“碉楼”后面的道路直通圣马可教堂,路边的灯柱和家居都以鲜花点缀,诗意的感觉。

这条街上有个很有名的景点:失恋博物馆。我不想窥探他人的恋情,只在门口张望了一下。

圣马可教堂的童话风格的花屋顶是一大特色,两个徽章左边的据说是古克罗地亚三地徽章的组合,右边的是萨格勒布市徽。

发现教堂门前总是聚集着驻足仰望的游客,才让我注意到门廊上方的十五位圣徒雕像。细看之下雕刻手工确实相当精致,据说是十四世纪的作品。

教堂内的花窗用色极其鲜艳,为庄严的气氛注入一片温暖。

从圣马可教堂下山的步道有个恐怖的名字——血街,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主流的解释是纳粹在此屠城。

如今的血街一派祥和,两旁玲琅满目的是咖啡馆、酒吧和旅游纪念品商店。

血街尽头的石门是萨格勒布仅存的中世纪城门,门楼中紧闭的铁门里供奉的据说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从石门出来,很快回到热闹的下城区。多拉茨市场下面的著名食街特卡尔西切娃街(Tkal_i_eva ulica)居然一位难求。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清静一点的餐厅坐下,酷热难当加上价格不菲,草草点了些看上去比较清淡的食物,餐食分量很小但味道有点惊艳。出门的时候才发现这家名叫Agava的餐厅是一家米其林一星店。

烈日下步行大半天确实有点辛苦,当晚的宿处还在150公里山路之外,我们决定驱车浏览一下市容之后便告别这座城市。下一站是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

旅行贴士萨格勒布老城区很难找到停车位,而且停车费都是用电话卡支付的;没有当地电话卡停车非常不便。相反,公共交通倒是相当方便,街边兼营香烟饮料的报亭都有各式公交卡出售。

巴尔干山系最高处位于什么位置?

巴尔干山脉 Balkan Mountains,保加利亚语作Stara Planina,拉丁语作Haemus。保语称"老山山脉"。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山脉,为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的延伸。西起南斯拉夫边境的蒂莫克河,横贯保加利亚中部,东抵黑海,绵延555公里,平均宽50公里。

巴尔干山脉 Balkan Mountains,保加利亚语作Stara Planina,拉丁语作Haemus。保语称"老山山脉"。主脉为河谷深切,形成伊斯克尔河隘口和卡姆奇亚河隘口。有著名的希普卡峡谷。山脉分西、中、东三段,中段较高。主峰博泰夫,海拔2,376米。北坡较平坦,气温低,较湿润,多森林;南坡日照长,干燥,森林少。水力资源丰富。矿藏有煤、石墨、铅、锌、铁等。多岩洞、温泉和矿泉。是旅游和疗养胜地。

发源于南斯拉夫边境的蒂莫克河,一直延伸至黑海之滨,绵延555公里,平均高度约700余米,总面积约为1.2 万平方公里。它横贯保加 利亚全境,是多瑙河和爱琴海及马尔马拉海的分水岭,被称为是巴尔干半岛的"脊梁"。巴尔干半岛和保加利亚的主要山脉,以塞尔维亚边界附近的蒂莫克谷(Timok Valley)向东延伸约530公里(330哩),形成几座山嘴,升高至博泰夫峰为2,376公尺(7,795_),在黑海埃米内角(Cape Emine)突然中止。

为多瑙河和马里乍(Maritsa)河主要分水岭,横贯山区的约有20处山口(著名的有希普卡〔Shipka〕山口),数条铁路线和伊斯克尔河(Iskur River)。矿产有煤、石墨和金属矿。有温泉和矿泉。高处有草地,低坡多针叶和落叶森林。山城如大特尔诺沃(Veliko Turnovo)为早期的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运动(19世纪)中心。

除了冬天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外,是一座容易攀登的高山。巴尔干山脉是多瑙河河谷的大陆性气候和山脉以南的过渡性大陆性气候的气候屏障。山区雨量逾1,000公厘(40_)。冬季漫长而寒冷,谷地和盆地适於发展农业,旅游业略有发展。

西段从贝洛格拉奇查隘口到兹拉蒂查隘口长约200公里。这段山脉曲折蜿蜒,西北-东南走向,西段较窄较低、东面较宽且高,最高峰2000 余米。中段从兹拉蒂查隘口到弗拉特尼克隘口,全长185 公里。这段山脉较为完整,巴尔干山脉的最高峰"博特史",就在这里。此峰高2376米,十分巍峨壮丽。

东段包括弗拉特尼克隘口到黑海这一部分山脉,长约155公里。这段山脉地势较缓,山幅渐宽。巴尔干山脉南北两面,气候差异较大。北坡较平坦,气温低,较湿润;南坡日照长,干燥,森林面积少,山中多岩洞,遍布温泉和矿泉,是旅游圣地。

巴尔干半岛之旅:“欧洲九寨沟”、地盘划分线以及铁托的名言

巴尔干半岛既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 历史 名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包括国家的范围会有一点点不同。

大部分人对巴尔干半岛的第一反应是前南斯拉夫,或者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国家——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北马其顿(不加一个“北”,希腊不答应)、科索沃(塞、中、俄尚未承认其独立主权)。

地理角度,巴尔干半岛是指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北部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所以对地理有概念的人,一定会加上希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

政治意义上,一般还会加上罗马尼亚;但从地理角度,罗马尼亚是不算在内的。

特别较真的人还会再给加上土耳其——虽然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半岛。

以上不是本文的点。

巴尔干号称“欧洲的火药桶”,绝对名不虚传。

据说从古罗马帝国开始,居住在此的人每一代都经历过至少一次战争;欧洲大地上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帝国和强权政治都曾在这里一决雌雄。

有兴趣的去查查巴尔干半岛的 历史 、一战导火索、前南解体时的多个战争等等,可以总结出N多火药桶的得分项和加分项。

这也不是本文的点。

本文的点是旅行频道——巴尔干半岛,现在已变身欧洲 旅游 的最佳去处之一!

顺便说一下:当老非向朋友推荐巴尔干之行时,有时会看到对方扔出一张展示 历史 功底的问号脸:巴尔干半岛啊!欧洲的火药桶啊!打仗啊!能去吗?安全吗?

都打完了好吗!呃......好吧暂时打完了。

火药桶也不是初一十五天天放爆仗。

人家现在也是各自卯足了劲发展经济好吗!

另外,你得多点背,火药桶才会单单等着你去扫的时候爆。

一句话:巴尔干半岛目前很安全,旅行起来很舒适,并且花费还挺知道心疼人的。

好了,现在进入旅行频道!

各位别看错了哈——这一组排名是分先后的: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黑山、斯洛文尼亚、波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算是老非推荐的顺序,排名越靠后的越值得一游。

剩下3个压轴的—— 旅游 业越来越火爆的塞尔维亚、从行走角度被严重低估的罗马尼亚、爆款到路人皆知的希腊,是你最该去看看的巴尔干国家。

这11个国家,老非我分3次全部走过了,根据自己的旅行见闻,给感兴趣的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基本上看看城中心的大广场,就交代了一多半。

对了,国家博物馆正立面前面的这组雕塑,值得好好看一看——这组图案是用各种颜色的石材拼出来的,创作+材料+人力,很贵啊!

变天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民以“劳民伤财、画风不对”为由,一开始打算给它来个挫骨扬灰。

冷静下来之后一想:劳民伤财同时也意味着价值不菲!这个,劳也劳了,伤也伤了,拆掉也是很肉痛的!至于画风嘛,算了,主题反正是“争取自由”、“民族独立”、“民族大团结”,放之四海而皆准,咱就不纠结了。

至于地拉那金字塔、斯库台湖、布特林特古城等,实在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你还可以去看碉堡——别忘了阿尔巴尼亚是“碉堡之国”。

科索沃的首都普利什蒂纳现在是一派祥和;大街上欧美品牌的灯箱变多,暗示着从今往后科索沃要贴面美国文化。

这不算啥——科索沃的今天得益于美帝和北约的出手,为了讨好美帝,首都有两条街都改名字了,现在叫比尔克林顿大街、布什大街。

建议去看看特蕾莎大教堂。

再看啥的话,就只能看效果图了——待建的清真寺。

你也可以跟我们一样,扯着维和大兵合影,反正到现在他们还没撤呢。

特别提示哈——科索沃的旅行资源并不多,但如果你到了科索沃,一定别忘了去看看格拉查尼察修道院,从科索沃首府普利什蒂纳自驾前往约15分钟。

它建造于1321年,建造者是塞尔维亚的国王斯特凡·米卢廷;他一生先后在各地建造了40座教堂,格拉查尼察修道院是最后的一座,也是公认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

说到这儿老非去哭会先——因为中俄塞都不承认科索沃独立,所以老非自驾塞尔维亚,专门查了查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修道院,资料宣示说这个在塞尔维亚。等老非把塞尔维亚的修道院都扫了,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数来数去都漏了这个重量级的修道院,然后再细查才知道它在科索沃!

而它距离老非扫过的普利什蒂纳,才15分钟车程!

北马其顿刚独立的时候叫马其顿,希腊人民很不爽——至于为什么不爽咱就不展开说了,请自行搜索两国之间的这段恩怨。

马其顿帝国的缔造者是亚历山大大帝,学美术的学建筑的画素描,应该都认得他。

要说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真的没什么值得一扫的目的地,第一印象就是满大街的新雕塑,还几乎都是直抒胸臆、孔武有力的那款。

斯科普里的老城墙,相对而言也是比较空洞的存在。

老非当时是为了凑数,跑去看了看圆形教堂。

马其顿值得一扫的是奥赫里德,它的湖边小教堂,独具巴尔干风格,十分漂亮!

从黑山开始,旅行才算是有了味道——虽然首都波德戈里查基本没啥,但黑山有3个很值得一扫的目的地。

列入世遗的中世纪古城科托尔;圣特里普纳天主教堂(建造完成时期比巴黎圣母院早179年);以及布德瓦。

科托尔老城是亚德里亚海边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镇。

如果你是个自由客,建议你选择科托尔古城里的民宿入住。

铁托那句名言——“你的也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呃,这个足够霸气吧,可惜是盗版的翻译;正版的翻译是“你的我不想要,我的你休想拿走”,依然被刻在老城低矮的主入口上方。

斯洛文尼亚是阿尔卑斯山脉、迪纳拉山脉、多瑙河中游平原以及地中海沿岸四区交界的所在。当然这个是地理学角度,你用无人机也拍不出来。

对了,川普的老婆梅拉尼娅是斯洛文尼亚人。

言归正传,斯洛文尼亚值得一扫的自然是首都卢布尔雅那、皮兰古城、布莱德湖。

还有一个波贾马城堡,是全世界唯一建在山洞中的城堡。

从波黑开始,旅行进入老非推荐的频道——都是很值得一扫的目的地了。

如果你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并且对**内容留有印象的话,那就真的暴露年纪了——不是已经开始跳广场舞,就是走在即将去跳广场舞的路上。

萨拉热窝现在是波黑的首都。

波黑有两个很值得一扫的目的地:其一是首都萨拉热窝,民族交融的味道极其浓郁——塞族、穆族、克罗地亚族混居在一起;东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教堂也都相邻不远。

萨拉热窝城市里虽然还有三个民族各自的地盘分界线,但是包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女孩和现代装束的塞族女孩,可以从同一所大学出来,叽叽喳喳地结伴边走边聊。

从 历史 角度,萨拉热窝还有两个著名的景观——狙击手大街;以及引爆一战的拉丁桥。

其二是波黑的掌上明珠——美丽的莫斯塔尔小镇。

莫斯塔尔的大桥是波黑最知名的地标之一,它是巴尔干地区最杰出的伊斯兰建筑之一。

当年它在波黑战争中被炸毁,2004年重新修复时,就地取材并保留原状。

萨拉热窝、莫斯塔尔,即便仅有这两个目的地,波黑已不容错过!

克罗地亚有段时间是很出风头的,比如说在俄罗斯世界杯上混得很好的格子军团!莫德里奇!曼朱基奇!

然后是美女总统基塔洛维奇!

跑台了,跑台了,我们调回 旅游 频道哈!

克罗地亚有前南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跟意大利隔着一个亚得里亚海,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杜布罗夫尼克闻名天下,游人如过江之鲫。

去过之后,你就可以这样拽文了 :“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

然后补一句:这是萧伯纳说的。

你还可以照猫画虎,拿着《权利的 游戏 》剧照去拼现场版。

除了必扫的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克罗地亚还有一个伊斯特里亚;以及世界级的自然风光十六湖——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

呃现在让我们挺直腰杆,因为十六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别称——“欧洲九寨沟”!

保加利亚有玫瑰、玫瑰谷、玫瑰精油。女人们几乎都知道——即便可能不知道玫瑰谷所在的地方名叫卡赞勒克。

保加利亚的首都索菲亚,其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巴尔干半岛上第2大的东正教教堂,十分漂亮!

保加利亚有一个比罗马、雅典、君士坦丁堡还古老的文化古都普罗夫迪夫。

保加利亚还有宗教界闻名的里拉修道院。

官方出资兴建的飞碟纪念馆了解一下?痴迷于废墟文化的,喜欢网红人像摄影的,这地方定然能挠中你的痒痒肉。

到这排名就不分先后了,进入公婆各说有理的状态。

希腊属于爆款热门目的地,有汗牛充栋的网文、游记和照片,老非就不展开了,只提醒大家几句就打住。

圣托里尼确实很美,但你不但要接受人从众,还要接受出国跟没出国一样——来这里 旅游 得中国人暴多!

老非扫圣岛时,听见大喇叭直接招呼中文:各位新郎新娘,我们排好队,待会结婚仪式录拍开始!

老非拍摄圣岛落日时,目测有几千人挤在一起,五分之四都是中国人!并且说上海话、四川话、粤语、京腔的都不拿自己当外人,你在人堆里找不到乡音算我输。

迈泰奥拉空中修道院很值得一扫!

雅典卫城按下不表,雅典宪法广场的卫兵换岗,高抬腿、低落足,了解一下?

良心提示哈:高中被数学折腾出恐惧症的人,最好能回避一下希腊,否则大街上满世界的 、 、 、 、Ω、π,不怕给吓出啥毛病?

塞尔维亚,曾经的巴尔干火药桶本桶!现在因为经济腾飞被誉为“巴尔干之虎“。

欧洲第2大河多瑙河,有五分之一流经塞尔维亚。

首先,贝尔格莱德萨瓦河畔的夜晚,被评为全球十大夜生活之首。

这个别问我,老非我是带着老婆孩子自驾的塞尔维亚,有贼心没贼胆;就算有贼胆,贼也实在是没时间。

弗尔尼亚奇卡,位于贝尔格莱德约200公里的塞南。这里因拥有天然可饮用的矿泉水而闻名。据说弗尔尼亚奇卡还是爱情锁的发源地,老非建议你不用刻意去找,反正规模很小。

诺维萨德EXIT音乐节——欧洲最大的音乐节之一,起源于2000年,最初居然为了欢庆前***米氏退位(Exit)而举办的;加上塞尔维亚人渴望突破战乱的封锁和思想的束缚,希望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音乐,所以取名EXIT音乐节。

塞尔维亚旅行的重点是重点很多!绝对值得去扫的目的地。以下是老非的重点:

比如自然风光首选的Uvac峡谷。

比如塞尔维亚拥有5处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部山区的中世纪修道院。这些修道院群是最能代表塞尔维亚 历史 的所在地。

比如老非必扫的前南时期的、钢筋混凝土的、充满未来主义感的大型雕塑——枪膛、红星、弹孔。

还有网红目的地——德里纳河中的童话木屋。

老非晒一下自驾的行程,北京 贝尔格莱德 诺维萨德 苏博蒂察 巴伊纳巴什塔 塔拉国家公园 兹拉蒂博尔 Uvac峡谷 新帕扎尔 克拉列沃 雅戈丁那 贝尔格莱德 北京,以供各位参考。

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最佳的 旅游 季节基本上都是秋季。

我是说:疫情过后的秋季,你该选择以上的国家,安排一次旅行。

#旅行# #带你走遍全世界#

巴尔干的奇妙之旅——波黑、黑山(终结篇)

从布德瓦乘坐大巴前往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圣诞假期结束大家的日常生活也终归正常,车次半小时一发,6欧/人,环海盘山一路上行,尬悠2小时候后到达终点。

波德戈里察和这一路的风景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出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下车后迎面而来的四五级风沙,不知道的以为到了七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原,简直把我们巴尔干一行的美好心情最后打到了底谷。为了去二战遗留的波德戈里察东正教大教堂打卡,十五分钟的找路过程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心理极限。

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很大的区别就是外观可以简朴,但内装绝对是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空间结构讲究多角度多层次分割,从穹顶到地面,环绕360度全方位壁画渲染夺目。波德戈里察教堂随便出入,因为不属于 旅游 地区,进入教堂的人应该都是当地居民,非常虔诚的进行朝拜。

不过在波德戈里察的深刻体会是物价极低,和富人区的布德瓦相比降低了近一倍,原本1.2欧一杯的咖啡在波德戈里察仅仅0.9欧(人民币6.5元)。奔赴机场前的最后大餐量足到超乎想象,以至于pizza尝了一小沿之后转移到旁边空桌,准备临走打包带走,结果把店里的侍者小哥哥吓到[捂脸],以为我们品尝后不好吃转移开,赶忙一脸茫然失措的样子上前询问我们有什么问题[尬笑][尬笑],尴尬打消,最终以40欧(约折合人民币280元)买单结算。这消费水准我们在波德戈里察绝对可以算得上妥妥的有钱银了[马]。

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国际机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际机场,就两个登机口,登机前半小时到达时间都很富裕。巴尔干线路基本都是螺旋桨飞机,这古董飞机远不如高铁快。因为我们当晚起飞时风速很大,前半小时就感觉是坐在“拖拉机”里往上空冲刺,一家四口的小命全捏在手心里[熊吉]。

有兴趣尝试巴尔干路线一行的朋友,到达后建议租车自驾,自由随意、价格实惠、丰俭由人[ok][666]。

星期四有代洛西,克莱蒂,耐利来到了里恩科家,这个片段是《爱的教育》里面。

《爱的教育》全书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其父母为他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

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08年3月11日在博尔迪凯拉病逝。

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土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

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